前几天萌萌的在试卷上面看到了关于九九歌的填空题,因我只记得前面两句,所以趁着闲暇之余来了解一下关于”九九歌”.
乘法口诀九九歌
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 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乘法口诀九九歌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乘法口诀的顺序跟现在正好相反,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为止一共三十六句.”正因为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人们才把乘法口诀也称为“九九歌”。
据说,在春秋时的一代明君——齐桓公,为了广招贤人奇士,曾经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出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秀才模样的人.齐桓公一听有人来应征,高兴极了.连忙亲自带人道招贤馆门口迎接.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开口就朗声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背完了,向着齐桓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见笑了.”齐桓公和他手下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齐桓公问道:“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也实在算不上是有才学.但是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这样一来,天下有才学得人还愁不会接连的来投奔您吗?”齐桓公听了,说:“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从此,贤人们都分别来投奔齐桓公.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得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发明了九九歌,照这样来推算,乘法口诀的前身——“九九歌”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呵呵!这个一定不是我要找的”九九歌”,继续再来找找关于”九九歌”.
关于冬至九九歌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关于冬至的《九九歌》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现在来读一读吧!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